宋词之州系列之七: 一曲渔歌西塞响
一曲渔歌西塞响
关于西塞山的所在,争论了一千年之久,该有个结论了。
“西塞”一词,最早见于《水经注》,其文本中三次提及的“西塞”所指多端,或为相对而言的西部边塞,或为战争意义上的楚国西部要塞,或因地形地势上的两山夹峙形同门户而得名,三者皆仅为历史地理名词而无定指。先唐诗作之“西塞”多延续《水经注》及六朝诗作之说,直至中唐大历年间,张志和一曲《渔歌子》,“西塞山前白鹭飞”成千古绝唱,唱成了经典,也唱响了西塞山。
因张志和词中未有明确指向,加之随之而后的诗人刘禹锡的一首《西塞山怀古》,一时间“西塞山”于唐末名声大噪,流传到宋代,就开始了声势浩大的西塞山之争。
宋代王楙撰《野客丛书》卷二十九称:
“天下有两西塞,一在霅川,一在武昌。按《唐书》‘张志和往来苕霅间。’又,志和词中有‘霅溪湾里钓鱼翁’之句,明此知志和之西塞,正在霅川。”
“西塞山,在乌程县西南二十五里,有桃花坞,下有凡常湖。唐张志和游钓于此,作《渔父词》……”(《钦定大清一统志》卷二百二十二)句中“乌程县”、“霅川”,均指湖州。
后人关于“西塞山”有颇多考辨,而当代学界一致认为《渔歌子》中的“西塞山”,当为“吴之西塞”,位于今浙江湖州西郊。
吴兴“西塞山”所指模糊,义训难解,且得名突兀,先唐没有文献记载,唐后笔记地志多引张志和《渔歌》“西塞山前”为凭。
循理推断,就发生顺序而言,吴兴西塞山的命名不应早于张志和《渔歌》的写作。
“西塞山”由一个地理名词演变为一个文化意象,从张词生发,至晚唐的初彰,历经宋元之际的高潮,于明清逐渐臻于成熟,最终成为湖州乃至江南的文化符号,成为士人隐居高蹈和垂钓文化的象征。
地理名词的“西塞”进入文本世界变为“西塞山”,在其发展演变的过程中,不可避免地会融入作者及其时代的元素,逐渐形成独特的新的所指。唐人以前所提及的“西塞”,多为兵家要塞,意境上描绘其险峻之意,而后世文人所歌咏的山水清丽的“西塞山”,当仍从张志和《渔歌子》论起,其词曰:
西塞山前白鹭飞,
桃花流水鳜鱼肥。
青箬笠,绿蓑衣,
斜风细雨不须归。
张志和来湖拜谒时任湖州刺史的颜真卿,恰逢颜组织诗社,张即兴唱和,以西塞山为中心,作此《渔歌子》。张志和“西塞山前”一歌描绘了湖州西塞山一带的渔人垂钓图景,同时展现了一幅色彩淡雅的人物山水画,其风景之清丽宁静,意境之清新广阔,达到了人与自然的完美融合。暮春时节,宁静空旷的山前水上,忽有白鹭展翅而过,桃花与水面相映成趣,鳜鱼泛麟,生机流转,风雨缥缈中有渔人垂钓其间,怡然自得。一转前人描述西塞时的肃杀风格,张志和的这曲《渔歌子》使“西塞山”意象获得了重构,实现了意境上从险峻到清丽的转变。南宋湖州藏书家陈振孙为张志和编有《玄真子渔歌碑传集录》,其中记载到“玄真子《渔歌》,世止传诵其‘西塞山前’一章而已”,五首《渔歌子》,唯此词被推上了经典的高度。
(今日西塞山旅游度假区)
(今日西塞山)
《渔歌子》被视为文人词的先声,张志和在写下“西塞山前白鹭飞”词后,唐代柳宗元、颜真卿、陆羽、徐士衡、陆成矩都有续作,宋代黄庭坚、苏轼、徐师川、张炎、朱敦儒、孙锐、陆游、叶梦得等人也都有仿作。渔父词唱和的现象经久不衰,参与唱和的不仅有文人志士,还有历代帝王。南唐沈汾《续仙传》中记载了当席参加《渔父词》唱和的文人学士有五人,有词作二十五首,可见当时渔父词唱和的风流盛况。
而伴随着张志和《渔歌子》的经典化,词中的“西塞山”,或直接,或暗指,或以画作,亦得以得到后世文人的反复题咏和仿效书写。张志和词作誉天下的同时,也善书画,绘画称逸品。《渔歌子》构建的“西塞山”意境,除了广为唱和,也引得文人为之作词题画。北宋王琪在《望江南》写到:“西塞山前渔唱远,洞庭波上雁行斜。征棹宿天涯。”王琪曾知杭州,十首《望江南》,想来对这一带的风景是歆羡不已的。明贝琼作画《题赵子昂秋江渔艇图》,并题诗有“西塞山前秋日微,沧波浩荡钓船归。”可见西塞山影响之深远。
而张志和本人,出生婺州金华,也曾少年通达,“十六擢明经”,后贬官南浦,遇恩赦得以“还本贯”。他自号“烟波钓徒”,常垂钓于三江五湖,即湖州太湖一带。渔隐湖州的这段时间,他著《玄真子》,凡十二卷三万言,得名“玄真子”。《渔歌子》成就了西塞山,也成就了张志和,在二者的双向构建以及经典和名人效应的影响下,湖州“西塞山”不再是单纯的自然景物,而是具备了丰富人文内涵、历代文人向往的生活世界和艺术对象。由最初的一个地理名词,到蕴含特定内容的具体意象,在这个传唱的过程中,逐渐成为一个文化符号,并不断的以更多样更具容纳量的形式吸纳更丰富的价值、情感、态度和思想观念。
西塞意象最后“湖州化”,成为融地理和文化于一体的双重意象,与《渔歌子》的经典化及众多诗人词人的反复题咏,以及由此引发的关于湖州西塞山的唱和回响,使得西塞山成为了湖州的一处标志性名胜,“西塞晚渔”更是于明朝万历年间成为了吴兴八景之一。
(清代沈宗骞笔下的西塞山)
如果说唱和“西塞山”仍停留在文本阶段,晚唐的皮日休则赋予了“西塞山”更具生活画面的图景,让其由文本走向现实。
白纶巾下发如丝,静倚枫根坐钓矶。中妇桑村挑叶去,小儿沙市卖蓑归。雨来莼菜流船滑,春后鲈鱼坠钓肥。西塞山前终日客,隔波相羨尽依依。
白发老者江边垂钓,中年妇女采桑挑叶,儿子集市归来,渔人一家的温馨祥和给人以从容安定之感,令奔波江湖的诗人无限向往,“依依”是水之样情之状,足见西塞山的吸引力。
当“西塞山”从文本世界再次回到现实的地理空间,且变得具体而有所指时,西塞山便已具备了它作为文化意象的独特性。无论是湖州本籍的文人,还是客居在此的作家,抑或恰巧途径湖州的行人,皆对西塞山这地标性景观赞叹不已。
叶梦得从顺昌府颍上县还吴县老家,即从今天的安徽到江苏,途径湖州,写到:
“……青箬笠,西塞山前,自翻新曲。来往未应足。便细雨斜风,有谁拘束。”(《应天长·自颍上县欲还吴作》)这位南北宋之交极为重要的词人,不仅于此时对西塞山有所歌咏,晚年更是隐居湖州弁山石林,号为石林居士。
元代诗人韩奕途径湖州,写下描绘湖州生活景色的《湖州道中》:
百里溪流见底清,苕花萍叶雨新晴。
南浔贾客舟中市,西塞人家水上耕。
岸转青山红树近,湖摇碧浪白鸥明。
棹歌谁唱弯弯月,仿佛吴侬子夜声。
有商贾往来其间的闹市,有小桥流水人家般的闲适,加之点明地理位置的“苕”“南浔”“西塞”等词,诗人对湖州的喜爱溢于言表,“西塞山”的人文自然双重属性也展露无遗。
及至清代,西塞山仍未寂寂,孙尔准《吴兴道中》言:
红深杜牧寻春路,绿上元真钓雨衣。
西塞山前鱼正美,东林寺里鹤应归。
由此亦可得出,文化意象“西塞山”自唐发端以来,历代皆不乏对湖州西塞山大肆着墨的文人,这也进一步强化了西塞山的地理意义。西塞意象的“湖州化”一经完成——意象在现实层面指向湖州西塞山,便迅速凭借经典文本、典范人格和理想化的生活成为湖州的象征。(殷学国)“西塞山”在“湖州化”的同时,张志和“烟波钓徒”理想的生活也随之放大,由“西塞垂钓”生发的“渔隐”主题,便成了文人从作诗填词到画作的重要媒介。湖州西塞山也以其安逸闲适的地域风貌、张志和及后人的争相效仿,被赋予了隐逸的内涵,成为中国诗词意象上隐逸主题的代表性意象。
一脉西塞山,无数唏嘘声;万千意象在,江湖氤氲中。
湖州学院人文学院文学系2019级学生 董芝秀
全国疫情高中低风险地区扫这里
扫码进入国务院客户端小程序
点击“疫情风险等级查询”服务
选择“点击查看全国中高风险疫情地区”即可
往期回顾
●巾帼心向党 奋斗新征程 | |
●平凡而伟大的“她”|温暖、仁爱,是她的代名词 | |
●平凡而伟大的“她”|敬业精业,她身披星光育桃李 | |
融媒体中心
校 对 | 王佳晨 黄 恬
排 版 | 胡梦婷
海 报 | 周志远
责 编 | 史 册 张 祁
终 审 | 谈铮渭
转载请注明出处